一个巴掌两条命

74次阅读
没有评论

1992 年 5 月 4 日,已经身为香港娱乐圈天后的梅艳芳和朋友在九龙塘一家酒吧喝酒。

同在酒吧的还有黑道大哥黄朗维。

黄朗维邀请梅艳芳一同喝酒,梅艳芳拒绝了。

黄朗维作为黑道上有头有脸的大哥,在众小弟面前被拒之后觉得丢了面子。

自己堂堂一个黑帮老大,怎么能被「戏子」戏弄?

于是掏出支票本,开出一百万元的支票,丢了出去,让梅艳芳唱歌助兴。

黄朗维这一举动明显是在羞辱梅艳芳,但梅艳芳依然是婉言谢绝了。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拒绝,黄朗维恼羞成怒,上去就给了梅艳芳一巴掌。

霎时间,整个包厢里空气都凝固住了。

这一巴掌让梅艳芳酒醒了半分,也觉得害怕了。

她哭着想要离开,可是被黄朗维的小弟们拦住了,软禁在房间里。

没有办法,梅艳芳只得给向太陈岚打电话。

向太一听到梅艳芳被打了,还被扣住了,便直接开车冲到现场,单枪匹马救出了梅艳芳。

在黑道,没有不透风的墙。

梅艳芳的好友,「湾仔之虎」陈耀兴也知道了这件事儿。

陈耀兴,香港三大黑帮之一「新义安」的骨干成员,掌管新义安在湾仔一带的事物。

他听说梅艳芳被黄朗维打了一巴掌,还被困在酒吧里,怒不可遏。

毕竟在江湖中,最重要的就是义气。

他受好兄弟黄俊的托付,要好好照顾梅艳芳。

如今梅姑陷入这样的窘境,自己怎么可能袖手旁观?

陈耀兴火速召集手下,赶到酒吧,要找黄朗维算账,只可惜黄朗维早就走了。

但此事并未就此平息,第二天黄朗维便在街头遭人持刀砍伤,一次就被砍成重伤。

还算他跑得快,捡回一条命,直接住进医院。

谁知 5 月 7 日 凌晨,两名杀手潜入医院,对正在休养的黄朗维进行枪击。

4 天后黄朗维不治身亡。

此事嫌疑最大的便是陈耀兴。

黄朗维死后,陈耀兴被警察拘捕,当晚有 200 多名黑社会成员包围警局要求放人。

虽然各方面都断定此事是陈耀兴指使,但由于指控他的证据不足,很快他便被保释。

黄朗维的死在江湖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在黄朗维的哥哥黄郎辉看来,这个仇是一定要报的。

一时之间,江湖风声空前紧张。

一个巴掌,点燃了两个帮派。

梅艳芳也急忙跑去泰国,避避风头,甚至 1992 年都没有在香港开演唱会。

若不是香港警察的高度戒备,势必造成黑帮火拼的惨重局面。

1993 年 11 月 21 日,事情过去了一年多,大家都以为结束了。

陈耀兴被邀请去澳门参加格兰披治赛车大赛。

在这场比赛上,陈耀兴拿了第二名,即便被查出来车子有被改造而取消了成绩,他也依然很开心。

毕竟他很中意赛车。

深夜他正驾驶汽车回到酒店门口,几名杀手突然靠近陈耀兴的汽车,朝驾驶室开枪射击,陈耀兴当场死亡。

他的生命被定格在 32 岁。

香港夜场的龙头老大邓崇骥说:「当年,我劝耀兴收敛锋芒,当大哥要用脑,将军难免阵中亡,还让他别去澳门赛车,都不听,最终到了这个下场。」

陈耀兴死后的第二天,黄郎辉出来放言下一个要杀的就是梅艳芳。

那时黑社会就像密布的乌云一样笼罩在香港人的头顶。

不仅是梅艳芳、更不仅是娱乐圈,黑社会早已渗透进香港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黄朗维、黄郎辉两兄弟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是因为黄朗维本来就是香港另一大黑社会的堂主,这就是臭名昭著的 14K。

而新义安和 14K 的梁子,也不是现在才结下的,早在香港黑帮云涌之时,就埋下种子了。

14K
14K 从来都不是任人宰割的主儿。

原因有二。

1、14K 最初的成员都是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军事素养的残军;

2、有国民党的支持。

1949 年春,国民党败局已定,内部高层一方面在准备撤退一事,另一方面也在各地安插撤退以后的「暗桩」。

保密局负责人毛人凤授意下属秘密联络两广一带的洪门组织,为国民党撤退铺路。

而葛肇煌,洪发山忠义会的掌舵人,就是负责这项任务的最佳人选。

葛肇煌生于 1894 年,是国民革命军第 93 师的连长。

1944 年成功暗杀汪伪政府广东省长、汪精卫的小舅子,陈耀祖。

1945 年又带队捣毁日本支持的「五洲华侨洪门西南本部」的洪门组织。

这是一个汉奸组织,葛肇煌接手后又易名为洪门忠义会,受军统指挥。

随后他将一些小的帮会改组合并为「洪发山忠义会」。

总部设在广州市宝华路 14 号,所以对外也称「14 号」。

在国民党兵败之后,葛肇煌作为败军之将,只能带着自己手下几个兄弟偷渡到香港。

而此时的香港可谓鱼龙混杂。

港英政府、本地帮派、国民党败兵、大陆涌入的难民、各种势力的特务等都想要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立足。

这也是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难民潮,港英政府把这些败兵难民安置在摩星岭公民村。

在当时的香港,拥有不少偏激的也很有势力的左派力量,他们想把这些已经缴械的蒋军残部撵出香港,因此经常会去摩星岭难民区挑起事端。

而这些手无寸铁但经历了无数血战的亡命之徒也并不好惹。

终于在 1950 年,这些亡命之徒和香港左派学生之间暴发了一场大规模的流血冲突。

这场冲突,让港英当局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十多万蒋军残部和他们的家眷迁往调景岭,集中安置。

调景岭难民营的条件十分艰苦,这些难民中不乏有曾经的达官贵人或叱咤风云的将军,但不管曾经怎么样,现在大家都同在社会的最底层。

这里没人管没人问,新的秩序只能靠拳头建立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住在这里的败军难民当中,有个叫马鹤凌的人,他妻子产下一子,成了难民营里最小的难民,他们给这个小婴儿取名叫马英九,日后成为了台湾地区的领导人。

为了生存,这些国军败兵开始抱团结社,抵御「外人」的欺负。

此时的葛肇煌看准了时机,他将其原部「洪发山忠义会」改名为 14K。

取广州市宝华路 14 号和国民党的英文 KuoMinTang 首字母 K 之意。

葛肇煌成为 14K 首任领导人。

他笼络逃亡至香港的国民党残军,从最初的抱团抵抗本地势力,到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破坏和侵略性的黑社会组织,很快便在香港打下了地盘。

14K 的迅速壮大,引起了身在台湾的毛人凤的注意。

毛人凤决定再次利用葛肇煌及 14K,在香港继续从事「党国」事业,对葛肇煌提供了丰厚的资金支持。

葛肇煌利用这些资源将 14K 进一步做大,发展出来多个下级堂口,以「堆」为单位。

但就在他叱咤风云的时候,却突发脑溢血暴毙,年仅 59 岁。

葛肇煌死后,他的儿子葛志雄接任 14K 领导人,其影响力远不如葛肇煌,14K 也逐渐开始分裂。

1956 年 10 月 10 日,香港发生了著名的「双十暴动」,是由 14K 作为主要领导者和参与者,也是香港历史上死亡人数最高的骚乱暴动事件。

最初 14K 等黑社会赖以生存的方式无非是通过黄、赌、毒及收保护费等渠道,这类渠道风险巨大,可以讲都是刀口上舔血的生意。

但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黑社会也开始介入一些高利润低风险的行业。

从剥削者转为服务提供者,渗透到一些与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其内部分工也呈现专业化的趋向。

包括装修、地产、电影、盗版、娱乐等各个领域,看似进入正规行业的背后,其实还是靠着暴力和威胁来维持其生意的顺畅和利润的保障。

而这一生意模式下,最具代表性的帮会便是在 14K 之后崛起的「新义安」。

新义安
新义安的创始人向前,是向华强的老爹。

1907 年,他出生在广东陆丰,原本是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的心腹之一。

在抗战胜利之后,向前便遵照戴笠的指示,潜伏进香港从事间谍活动。

向前潜伏到香港后,由于有军统背景,便成了有潮州帮背景的「义安工商总会」的龙头老大,听命于军统,从事间谍活动。

1947 年,「义安工商总会」因涉及三合会活动而被港英政府取消了社团注册。

于是向前便将该组织改名为「新安公司「及其分支「永安公司」,俗称的「新义安」。

「新义安」虽有台湾方面的支持,但在本地帮派和兵强马壮的 14K 的阴云之下,也只能是在夹缝中求生。

由于当时的新义安主要在九龙城寨雄踞,所以向前被叫做「九龙皇帝」。

1953 年,向前还没来得及将「新义安」发展壮大,便因政治问题被港英政府递解出境去了台湾,后来病死在台湾。

离港后向前便把新义安的事务交给他大儿子向华炎打理。

向华炎才是那个把新义安发展壮大的人。

在他手上,新义安迎来了巅峰时期,成员最多的时候达到 20 万人。

他跟一般我们印象中刀口舔血的黑帮大佬不同,向华炎看起来非常斯文,他对于新义安的发展有其自己独特的策略。

他认为,在香港这片土地上,新义安资历、根基比不上「和字号」,勇猛、善战比不上 14K。

但这两个帮派有两个共同的致命弱点:

1、不够团结;和字号只是一个帮会体系,形同散沙。

2、收益风险高;这两个帮会的生意都是走的黄赌毒等老路子,风险非常大。

所以向华炎带领新义安另辟蹊径。

首先从帮会的组织形式上严密完善。

确定了「世袭制」,即新义安只奉向家为龙头,下设「五虎」、「十杰」,各分区均设一名「话事人」,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其次在经济收入上开辟新的渠道。

在财务公司、娱乐、房地产、电影等各方面发展,形成商养黑、以黑护商的格局。

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香港娱乐圈与其说是追逐名利的战场,更像是黑社会「洗钱」的乐园。

其中永盛电影公司最为抢眼,它是由向华炎的两个弟弟向华强和向华胜创办。

拍摄了我们熟知的《赌神》系列、《鹿鼎记》、《逃学威龙》等叫座电影,通过电影宣传,极力美化帮派。

这时,新义安俨然成为了香港经济实力最强、组织形式最严密的黑帮,和 14K、和胜和鼎足而立。

另一方面,向华炎在 60 年代成为一名法律顾问,同时他又和香港警察方面有颇深的渊源,形成了黑白通吃的局面。

向华炎虽有精明的头脑,但更懂得什么叫做「顺势而为」。

1974 年,香港「廉政公署」成立,警方内部的黑社会保护伞遭到打击,这致使香港黑帮组织不得不大范围地开始转型。

但此时香港经济也开始进入腾飞阶段,这为黑社会带来了新的契机。

新义安开始了企业化的转型。

把以往明目张胆的黑社会活动放在了看似合法的公司经营之下,以此掩盖黑社会的违法事实。

可以说,当时香港电影,每拍一部都得向黑帮交税,几乎所有的建筑工地都要被收保护费。

甚至在政治领域,黑社会也开始渗透。

一些黑社会大哥利用其「企业家」身份,操纵或干涉基层议会选举。

1988 年的一次议会议员竞选中,候选人中有 13% 是黑帮成员,还有 30 人当选区议员。

在整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期,新义安在向华炎的领导下进入了鼎盛时期,一度成为香港最大的黑帮。

1992 年,一个笔名叫「牛佬」的人开始连载一部叫《古惑仔》的漫画,后来被拍成电影,影响力非常之大。

这部漫画便是以香港黑社会为背景创作的故事。

而其中男主角所在的帮会「洪兴」,原型便是「新义安」,而男主角「陈浩南」的原型就是「陈耀兴」。

黑社会干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违法的、或是处在法律灰色地带,本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可是他们却在那时如此猖狂,究竟是为什么呢?

答案就是:港英政府对华人社会的漠视政策。

而在这种漠视的政策之下,自然酝酿出畸形的政治系统。

那时的腐败问题横行香港官场,警察系统最为严重,因为警察充当了香港黑社会的保护伞。

最大的黑社会就是香港警察
1992 年,向华强与张国荣出演以四大探长为题材的电影《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饰演主角蓝江,又一次把黑帮与警察系统的纠葛带上大荧幕。

蓝江的原型叫「蓝刚」,他和吕乐、韩森、颜雄当年并称为「四大华人探长」,其中以吕乐为首。

而吕乐也正是新义安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

他的叔公吕六的女儿是向华炎的妻子,而且他和新义安超级元老林景是关系要好的朋友。

吕乐在 1920 年的春夏交替时,出生在广东海丰的一个渔民家里。

小时候他的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十几岁时在香港他只能以擦皮鞋、卖报纸、拉人力车等作为谋生手段。

那时的香港警察并不吃香,英国人把持着香港所有政治和司法系统,中国人压根沾不上边。

英国那些高级警司只需要维护在香港生活的上层欧洲人和精英工商阶层即可,华人社会怎么乱他们根本不关心。

当时香港警察的基层都是华人,收入、地位都不高,几乎没什么人愿意做警察。

所以就发生很多「抓壮丁」的事情,强迫码头工人、人力车夫这些苦力去当警察。

吕乐就是这么被强征进警察队伍的,那是 1940 年,他 20 岁。

没有警察训练学校,就在警署内部简单培训了三个月,吕乐成了一名军装巡警。

不久之后香港沦陷,日本人代替英国人成了警察系统的顶头上司,但吕乐他们日常的主要工作仍然是和黑社会打交道。

当时的香港黑社会主要有两种性质的起源:

一种是以工会、码头工人为聚集的黑社会,比如「和字号」系统中的和合图,最初就是码头工人的聚会;

另一种是以老乡会为聚集的黑社会,多是之前内地前往香港干苦力的人,包括「新义安」的前身「万安邦」等。

香港的帮会在 1907 年由黑骨仁统一了,在帮会名前加「和」字命名,取「以和为贵」之寓意。

由于黑骨仁是正统洪门成员,所以他又将洪门传统的仪式及等级引入,奠定了现代香港黑社会的基础,这也是为什么香港黑社会被称作香港三合会的原因。

但当时的各帮会已经不受传统洪门的精神节制,也并未体现「以和为贵」的思想,反而是到处为非作歹,特别是日占香港时期,香港本地帮派做了不少卖国求荣的事情。

吕乐作为一名普通的香港警察,周旋于下层黑社会和上层统治者之间。

他在做警员时非常卖力,人也机灵,不仅敢打敢拼,和黑社会的关系也混得十分融洽,渐渐地进入了老探长陈立的眼中。

1951 年,吕乐被升为探目(介于高级警员和高级警目之间的职级),两年后调往九龙城。

这时的吕乐屡破奇功,最为称道的便是 1955 年的大破钻石山 14K 群英大会。

当时吕乐带队将百余名 14K 成员一网打尽,一时吕乐成为闻名于香港的扫黑英雄。

这时吕乐 35 岁,穷苦出生的他终于有了人生的成就感。

此时的他并不知道,很快他就要迎来人生的巅峰。

1956 年 10 月 10 日,香港施政卫生局的两名徙置事务处职员把深水埗一座楼上贴的标语和青天白日旗撕去。

这一天正好是「中华民国国庆日」,港英政府这这一举动激怒了很多国民党在香港的人员。

特别是 14K 这种以国民党残兵为基底的黑社会,和港英政府发生对峙,引发骚乱和暴力冲突,这次事件便是前面提到的「双十暴动」。

最后暴乱在 11 月 14 日平息,

正文完
 0
评论(没有评论)
验证码